加强制度约束, 持续推动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
来源:中国海关杂志 | 作者:scjscs | 发布时间: 2020-07-09 | 316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2019年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意见》),提出要赋予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新使命,将其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。《若干意见》同时提出,要“加强安全准入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督”,为督促引导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,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、监管部门等各方责任。为此,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商务部、税务总局、市场监管总局和外汇局等部门进行深入调研,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研究制定《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办法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正式启动绩效评估工作,其他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将按照《办法》实施。




《办法》出台的意义


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工作要求


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重要平台,在发展对外贸易、吸引外商投资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《若干意见》不仅提出了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21项政策措施,同时也明确要加强安全准入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督。绩效评估工作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的重要内容,也是具体的抓手。绩效评估工作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,进一步推动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,有利于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,是做好“六稳”、落实“六保”工作的内在要求。


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


《若干意见》明确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作为综合保税区的申请设立、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主体,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。绩效评估工作以各综合保税区为考核主体,对各地落实主体责任情况等开展量化评估,有助于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,加强综合保税区建设、发展和管理,支持复工复产和稳外贸稳外资。


进一步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


《办法》设立了保税服务业态创新、科技创新、技术专利创新等评估指标,引导综合保税区错位发展、优势发展、高质量发展,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优势,加强统筹协调,积极改革创新,不断强化管理优化服务,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。


《办法》补足了加强综合保税区科学规范管理的最后一环


为了加强对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科学规范管理,海关总署会同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:2013年,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审核办法(试行)》和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退出管理办法(试行)》出台;2016年,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退出管理工作规程》出台;2018年,《综合保税区审核设立指导意见(试行)》出台。《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办法(试行)》出台后,与前述文件一起,构成了综合保税区从审核设立、事中事后监督到退出的监督管理闭环。



我国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

发展成效及问题

截至目前,全国共有综合保税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52个,总规划面积超过460平方公里。其中综合保税区121个,占比79.6%。


2019年,全国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5.52万亿元,同比增长7.17%,高出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增幅3.77个百分点,占全国外贸进出口值的17.49%。2020年1季度,在全国外贸受新冠肺炎影响处于下降的情况下,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1.18万亿元,逆势增长2.1%。数据表明,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各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,为促进外贸增长、扩大外商投资规模提供强大动力,为稳外贸、稳外资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
看到成绩的同时,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,突出表现为三个“不平衡”:


01个体发展不平衡

2019年,有进出口实绩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共132个,其中近一半年进出口总值低于10亿美元,处于下游水平。进出口值在100亿美元以上的有22个,占比16.7%;10亿~100亿美元之间的有45个,占比34.1%;10亿美元以下的有65个,占比49.2%;特别是1亿美元以下的有12个,占比9.1%。好与坏差距极大。



02区域发展不平衡

中西部地区18个省(区、市)共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56个,占比37.3%。2019年,排在前20位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,仅有5个位于中西部地区。2019年中西部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平均进出口150.6亿元/平方公里,低于东部地区平均值188.0亿元/平方公里。同时,同一区域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个体发展差距也很大。



03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平衡

自2019年以来,海关总署就区域建设、发展问题向相关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做了通报,并约谈了几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政府相关负责同志,督促改进。同时也加大了实地调研和政策宣讲力度,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指出,不护短、不遮丑。有些地方政府立整立改,下大力气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,效果显著。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解决发展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制约瓶颈,而是直接申请核减区域规划面积,实现“一退了之”。